大宋炎兴五年(公元1234年)二月,先是忠义中军统制马慎行收复开封,五日后,淮西军大将全子才又收复了郑州。至此,整个河南除了洛阳盆地,其它区域尽数已经被宋军收复,随着消息向东、西、南三面传递,整个大宋都沸腾了。
连续的捷报并没有令赵与芮心情舒缓,就在收复开封之后,他吩咐赵葵将宋军主力北上至钧州,并将钧州作为继续北伐的的大本营。而将三路后勤转运完全交给了蔡州的魏了翁、赵范、申州的史嵩之以及归德府的国安用。
他日日在舆图之前精心谋划,与身边几个近臣讨论各种的可能性。金国灭亡之后,宋、蒙已经互为邻国。而之前蒙古的邻国总是不断被蒙古吞并,最后成为蒙古国的新领土。故此大宋有识之士们此刻都心中雪亮,宋、蒙两国必有一战。
这次宋军北伐可以说得上是一帆风顺,先是灭了已经是苟延残喘的金国,接着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收复了除洛阳以外全部的河南地区。
蒙古人经略河南数年,好不容易将金国消弱成如此,却被宋军捡了便宜,岂能善罢甘休。
蒙军河南主将塔察儿因补给不足退兵,如今他派兵守住了洛阳,并控制了北向的黄河渡口。但赵与芮知道,随着宋军北上,塔察儿随时可能前来袭扰。
宋军摧枯拉朽搬得前进,当初乔行简最担心的问题也开始出现,首先便是补给线拉长了,虽然宋军为了北伐筹备了充裕的粮秣,又分成三路转运,但越来越长的补给线,也越来越容易受到蒙军骑兵的突袭。
其次便是宋军收复了这么多州县,也需要分兵守御,补给线也需要建立兵站,并派兵驻守,宋军的兵力开始分散。
此次北伐共有御前军三万、忠义中军一万五、两淮军五万共计九万五千,再加上西侧偏师孟珙手中二万战兵与东侧偏师京河两万兵马,共有十三、四万战兵。是蒙军兵力的三、四倍,故此才能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压迫塔察儿四万大军后退。
收复河南各地之后,许多空城需要分兵驻守维护治安,乱民太多,还需组织逃难的百姓回迁生产,否则再这么破败下去,河南将需要不断投入钱财和粮秣,几年便会将刚刚中兴的大宋给拖垮。
分兵各处之后,宋军相对的兵力优势就没有之前那么足了。故此,如何合理分配整个大宋的兵力布防,将成为下一个阶段北伐成败的关键。
洛阳南边,嵩山和熊耳山的连接处,有一个非常狭窄的小缺口,叫龙门,著名的龙门石窟便在此处。龙门本可以成为洛阳的南大门,可正好伊水从这里通过,让这道门户难以行军,也从这里保障了洛阳的安全,免去了后顾之忧。
洛阳的北面是黄河,西面是函谷关,故此宋军要攻伐洛阳只能从东进军。从东进入洛阳地区宋军面对的不再是望不到边的平原,而是连绵起伏的山丘。首先就要面对护卫洛阳的汜水关(虎牢关)。
李宗勉指着地图上郑州与洛阳之间的一片山脉,沉声道:“王师需拿下洛阳东面的军事要塞汜水关。而对于盘踞洛阳的蒙军来说也必须守住汜水关,此战关键便是汜水关。”
“山河拱戴,形势甲于天下。”赵葵在舆图之前赞着洛阳,“说起来还是洛阳的地势好,比起无险可守的开封,强出不啻百倍,也不要几十万大军守在京城中。”
吴潜不以为然:“虚外守中是因为晚唐五代藩镇割据,就是定都洛阳,也是照样要有一二十万禁军镇守京中。”
“但相比起洛阳来,开封府还是不好守,胡马渡河,便可望见东京城墙了。”李宗勉道。
赵与芮摇摇头:“洛阳城雄阔,可又被攻破了多少次?就算洛阳守军掌握了北面的孟津渡口和东面的汜水关,但若是被敌军打到城下了,基本上就是日暮途穷,想守也守不住了。”
灭了金国、又拿下大部分的河南,军中一派乐观的气氛,可赵与芮哪能不知道,蒙军虽然被宋军逼地连连后退,但这只是宋军乘着蒙军主力西征,而河南补给不足,讨巧了而已,实力对比上,整个蒙古国所拥有的实力还是远远超过宋国:
首先是蒙军不但有着大规模的机动性和攻击力都很强的骑兵部队,还有河北、河东原先金国投降的步兵,在窝阔台掌权之后,消弱了原先掌控河北、河东的木华黎家族,直接扶持两河汉人世侯,以汉制汉的结果便是涌现了一批步战也丝毫不弱的汉军步兵。
其次,蒙古地盘广阔,国力远超当年的辽、金两国,有庞大的战略纵深腹地和经济支撑,近乎无穷的后勤兵源支持。而如今的宋国已经不是当年的北宋,失去河东、河北、河南、陕西各路之后,已经是偏安一隅。虽然近十年收复了山东、河南,但国力与蒙古仍然相差太远。
第三,蒙军中有着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将领,各个都是百战名将,他们灭夏、灭金、灭花剌子模,灭国无数的征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战斗能力,不是宋军可以比拟的。
总之蒙古就是过去历史上所有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集大成者,而且还有农耕民族的后勤与战术支持,实力远超当年纵横中原北方的契丹和女真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