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,皇太后驾崩。皇帝下诣慈明殿行奠酹礼。遵太后遗诏,外朝以日易月,宫中行三年丧。
同月,寿州守军粮尽,终于开城投降,至此宋国几乎拿下所有汉水、淮水北岸的州城,开始大肆修建防御工事。
派入四川的牛大与余玠各项防务已经展开,牛大在四川制置使李埴的支持下,选兵择将,快速扩充队伍,而忠义军土字房与木字房的工匠已经到位,近百名工匠将长期驻扎在这里指导民夫整修城寨。
按照宋军的立寨标准,城寨周长达到九百步的称为城,五百步至九百步称为寨,五百步以下的只能叫作堡。
外三关中的只有大散关超过了五百步,可以称之为寨、黄牛堡、皂郊堡都在五百步以下,只能称为堡。
余玠与吴潜都认为,要让外三关、外五州能长期驻军,自给自足非常重要,否则粮秣要从大后方运送过来,不仅损耗极大,还极容易因为恶劣的天气断供。
若有战况需要增兵,却又无法增粮秣,故此前几任制置使并非不知道外三关的重要性,而都因为外三关若安排守军,少了没作用,多了则损耗极大,故此只能放弃。
余玠与吴潜的计划中是反其道而行,先将外三关的规制扩大、将外五州屯田地点依山修寨堡,这样的目的是将屯田的百姓也纳入寨堡的保护当中,那么不但五州的人口就能快速增长,三关的补给也能做到自给自足,至少可以做到用外五州的粮秣供应外三关,而减少对后方粮秣的依赖。
这种屯田养兵的方案大宋并不是没有实施过,各地屯田兵都是作战之时为兵,和平时期屯田。但都遇到一个问题,战兵对屯田极度抵触,这就出现能作战的士兵不愿意来屯田,愿意来屯田的士兵不会作战。
故此,每每屯田的土地明明都是膏腴之地,却粗耕烂种,收成很差,作战之时这些士兵战斗力也极差,动不动就一战即溃。
余玠与吴潜希望从此改变原先四川制置司收缩防御的战略。拓建关隘,让军与民分开,军人专心作战,民众专心屯田,每年定下收成额度,超过的部分,屯田百姓可自行分配。如此才能激发百姓的积极性,提升屯田的亩产。
但如此对于城寨堡垒的要求就高出许多,军用与民用分开,城墙扩大,守御人数也需要增多。故此两人需要想办法通过寨堡的建制方法,增加寨堡的防御力,而不需要增加守军。
但对于建立寨堡初期的投入就需要耗费钱粮了,好在此次有皇帝的支持与首肯。几年来皇帝更化更新,去冗官、冗兵、冗费,朝廷开始出现盈余,虽说全力北伐财力还是不够,但支援一个四川,朝廷还不至于被拖垮。
外三关同时扩充,民夫们奔赴前线,垒石墙、掘壕沟,构建一些半永久的防御工事,余玠将军队与一般民众聚居区完全隔开。而在驻地内部则会搭建一些营房供士兵居住。
作为防御的重点,三关的城寨墙主墙增加到三丈高,加上原有的山崖,又高出数丈,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,城墙多用黄土夯筑,少数为土石混筑或土包石,顶部平坦,向敌一侧筑有女墙。
根据忠义军建城的标准,主墙上每隔四十丈到五十丈还有一段凸出墙体的城墙,称为马面、敌台。主墙上供出入的门还筑有瓮门进行保护。
墙外挖了壕沟,两丈宽,一丈多深。在一些重要的临敌地段,工匠们还加筑了副墙、副壕,形成双墙双壕。修筑在主壕和主墙外侧,在主墙凸出的两个马面之间,与主墙平行,可以防护主墙,又可以抵御风沙积雪。副墙外的副壕浅于主壕,但要宽得多。
城墙的最薄弱处,是容易被撞开或者被暗探偷偷打开的城门。城门通常有吊门做双重保险。城门上,筑有单檐或重檐的城楼,城门外侧,加筑半圆形或矩形的狭小外堡“瓮城”,堪称全方位立体掩护。瓮城的小门开在一侧或两侧,不会正对城门,所以,从瓮城到城门,要曲折出入。
壕堡紧贴主墙内侧,借用了主墙的部分墙体,周长约百步上下,或方或圆,各堡相距数里,控扼谷口或者要道。
而在第二道防线的外五州,还有大大小小的要塞堡垒,构成疏密相间的纵深防御,凭依优越地势,各驻有守军百余名,各堡相距十余里至二十里,遥相呼应。
至此,忠义军土字房工匠们在外三关大放异彩。
原先土字房在“金木水火土”各房中最是低调,与其他各房相比,似乎毫不起眼。
木字房由叶北林亲自都管,忠义军望远镜、连弩、大名砲、飞艇都是木字房所出,在众房中首屈一指; 火字房大匠毕先如今也颇受重用,出品的天雷弹、霹雳火炮、炸雷等等新式武器,大有后来居上。
水字房出品的各种水利锻造工具应用极广,忠义军能披甲达到九成以上,制作盔甲的成本能降到这么低廉,水利锻造技术功不可没。
而金字房的高炉炼钢,生产的兵器、火炮架、甲胄在军中口碑极高,连生产的铁质农具都供不应求,创利颇丰,要不是张士显有命,铁质农具只能销往南方,金字房的营收还能上涨一倍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