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书接上回,上次我们说到佛陀的拈花一笑,其实就是在考核,下面的人到底有没有领悟到佛法的精髓,陷入沉思困惑的人显然没有,只有摩诃迦叶通过了考核。
佛陀为什么不说这是一个考核呢,因为真正的考核就是在这些细微精小处,把平时考察当成自己的考核,才是发现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反应,提前通知的考核,或者说为了考核而考核,都不是真的考核。
其实学佛只会有考验,并不会有所谓的考核。佛陀是第一个觉悟的人,所以只能自证。拈花一笑的典故说到底,不过是佛陀印证他人是否觉悟的方法而已。
所以说,是否觉悟有两种方式,第一种需要自证,第二种就是得到觉悟人的印证,就像禅宗六祖哪样,一代印证一代。
佛家有三宝,佛法僧,佛指的是觉悟者,法指的是道路或者方法,通向觉悟的办法。僧指的是按照觉悟者给的方法或者办法,亦或是觉悟者指明的方向或道路进行修行的人。我皈依佛,我皈依法,我皈依僧。如果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,知行合一,致良知。
提到王阳明,我们就想到了心学,说到了觉悟,除了对道的感悟,就是内心的觉醒了。
我们也都知道,我们是用大脑思考问题,是大脑连接着精神世界,为什么古人不说我们的精神世界觉醒了,而要说心有觉悟。
因为心代表着本质,本能,元始的能力,只有觉悟了心,精神世界自然也就跟着觉醒了。
心在五行属火,火代表着太阳与光明,我们也都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。就像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。
是不是感觉我有点胡扯,感觉到就对啦!因为我就是在瞎聊。
金刚经中有记载,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,我整个人就懵啦!
在我的认知里,过去的我们要传承,现在的我们要把握,未来的我们要向往。
传承过去不至于迷失自我,解决了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。把握现在,就是让我们好好活在当下,之所以未来需要向往,是因为人需要希望。
过去心不可得,我能理解,因为过去了就让他过去吧,我们不能老是活在过去。
未来心不可得,我也能理解,毕竟未来还未来,我们何必为了没有发生的事而担心。
现在心不可得,我有点理解不了了,现在是过去的延续,未来是现在的延续。活在当下,就是继承了过去,把握现在,就是把握了未来。
如果现在心都不可得,那到底什么心才可得,如果脱离了现在与当下,是不是有点去实务虚,人一旦失去了本心,岂不成了行尸走肉。
我该怎么去理解现在心不可得,这与我的想法相悖,于是我就去查了一下别人的解释,有人用一根绳做比喻,中间代表现在,一边代表着过去,一边代表着未来,然后从中间剪断,那现在还存在吗?
这个比喻虽然很形象,也很生动,但不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,绳子可以剪断,时间可以剪断吗?如果可以,你剪给我看,显然有点说不通。
还有一些说,当下是不断变化的当下,该走的的人,你留也留不住,该发生的事,还是会发生,不必执着于现在。好一个不执着于现在,把我的认为的活在当下都否定了。
显然我是不认同的,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到底在说什么?
经过我的深思熟虑,我终于想通啦!理有时候并不是越辩越明,有时候只会让你更糊涂。
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怎么说都对,怎么说也都不对,怎么说也都有道理,怎么说也没有道理。所以不要听别人怎么说,而是要看别人怎么做。
如果听到这里,你会不会很失望,这就是我深思熟虑得来的结论吗?
显然也不是,因为我还是无法说通自己,活在当下也好,现在心不可得也好,具体的事情咱要具体的分析,对于太用功的,我们就要劝他适当的放松一下,对于有些调皮捣蛋的,我们需要督促他用功一下,至于有用没用,那是另外一会事,主要还是要看方法得当不得当。
一切有为法,皆如幻泡影。
如雾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世间一切法,皆是虚妄法。法,非法,亦非非法。
破除一些虚妄法,才可得见真如来,也就是自己,自己的那颗心,也就是自性,也就是最根本的东西。
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又是个什么东西,我不知道。我也说不清楚,
但我们可以叫那个东西为真心,也可以叫它恒心。比钻石恒久远还恒久远的心。就是从来都没有变过心的心。恒心,非恒心,是名恒心。
是不是想到了,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原文应该是道可道,非恒道。名可名,非恒名。是因为要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,才被修改成常的。
能说的都不是恒道,恒道是无法诉说的,虽然无法诉说,但还是要说,于是就要有个名字,但不代表这个名字就是这个东西,这个东西被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,就认为是这么个东西。
我们前面说到了破除一些虚妄法,才可得见真如来,也就是自己,自己的那颗心,也就是自性,也就是最根本的东西。
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如来,什么叫如来,如来就是本来如此。
说到了如来,是不是会想到如是,就是这样。
如果,我是说如果,如果我这样了,我就会那样,如果我那样了,我就会这样。早知如此,何必当初。当初就是如是,如是说,如是做,就是如来。
知道了不代表能做到,做到了才代表知道啦!到底是知易行难,还是行易知难,只能自己掂量着来了。
佛学虽好,却没有成为印度主流文化,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。佛度有缘人,只能随缘,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。但佛家思想仍值得学习,也值得提倡。
佛觉有情,佛觉众生情,佛爱众生。
关于佛陀的故事就讲到了这里,如果喜欢就点个关注吧!
喜欢此刻,规则怪谈降临全球!请大家收藏:(www.miaobige.com)此刻,规则怪谈降临全球!妙笔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