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宋炎兴五年(公元1234年)正月,蔡州城破,金国国主完颜守绪自尽,金国灭亡。
剿灭金国报了靖康之仇,一百多年来的的屈辱在此刻洗刷,一时间全军上下都欣喜若狂,随着金国皇帝的尸身、玉玺和各种礼器以及俘虏被送回临安,大宋官家的声望也涨到了最顶峰。
这是官家继位的第六个年,短短数年便完成了南渡之后数代帝王所无法完成的功绩,说是南渡中兴之主完全不为过。
可官家并没有被这所谓的丰功伟绩所陶醉,他依旧保持冷静,仅仅休整两日,便再次聚将。
“金虽亡,但河南之地未完全收复,东、西两京尚掌控在蒙鞑手中。朕欲挥兵北上,诸卿当协力奋进。”
兵部侍郎李宗勉越众而出:“陛下,如今王师战兵近十万,粮秣器械充足,向北可从蔡州出兵攻伐许州、钧州、陈州,向东也可去取颖州、亳州,向西可取汝州。多路并举必能收复两京。”
战兵十万再加上同等规模的辅兵、民夫,每日所需的人吃马嚼粮秣可不是小数目。之前由于蔡州之战过于重要,故此宋军并没有分兵去攻打其它州城,连在南京应天府(归德)的京河制置司也被要求按兵不动,防备蒙军再次南下。
如今蔡州已经攻下,金国已然灭亡,那么尽快恢复河南之地,便是当下急务。
“蒙军主力在何处?”官家抬眼看了看帐中挂着的舆图,这幅图他早已经看了无数遍,可舆图上标注的战势走向却每日变化不停。
“枢密院直方司密报:汴京、洛阳两地无法供给数万人马的军粮,蒙军无处就食,已经退回洛阳北的孟津渡口寻求河北补给。”枢密院都承旨吴潜禀报。
官家微微颔首,蒙金之战把河南祸害的不轻,除了宋军控制的地区以外,其他州县已经残破不堪。
“陛下!”签书枢密院魏了翁道,“蒙军兵马四万,补给不足,河南州县空虚,官军收复,理当尽快组织百姓回乡生产,还能赶上春耕补种,否则十万大军若仅仅靠唐邓两州与两淮补给粮秣,越向北粮道越容易遭袭。况且明年驻军、防务都需要消耗粮秣养兵,当及早未雨绸缪。”
官家又点点头,十万大军补给不易,如今在淮河、汉水北岸补给不成问题,但越往北,补给线就拉得越长,太长的补给线,正是蒙军骑兵突袭的好目标。
御前军都统制赵召夫也禀报:“可否从京河制置司补给?应天府、单州在北部,离汴京近,如此就不用大费周折。”
李宗勉微微摇头道:“京河制置司国安用虽去岁开始屯田,但如今依然无法完全自给自足,部分粮秣需要从山东补给,无力独立补给十万大军之军粮,可从京湖、山东再补给一批粮秣过来,于各地设仓储粮,以备不时之需。”
史嵩之已经在申州督办粮秣供给,大批的粮草从汉水以南的襄阳、北岸屯田的唐州、邓州,运送到申州汇集,再不断转运到军中。李宗勉的建议是,除了西面的申州这一路,还需要在几个重点州城立转运站,来应对前线补给。但如果这样北边确实缩短补给线路,但南面的补给工作就繁杂起来,几个重点州城的驻兵也需要增加,还需要一位重臣坐镇。
官家点点头,吩咐:“魏卿督办此事!”
魏了翁出列应诺,知道官家是把除了申州以外的补给线都交给自己了。
官家又冲赵葵道:“前淮西制置史赵范,熟悉淮西山川地理,可为督粮使,副之。”
赵葵大喜,连忙替兄长谢恩。
官家又吩咐,“事不宜迟,即刻发兵,依照之前所拟计划从东、西、北三路进军。”
文武众臣简单做了动员与分派,各军得令,兵势展开,陆续出发,趁着蒙军北退,快速抢占河南州县便是当下的目标。
两淮军大将全子才领兵一万向东去取颖州,颖州守军早已得到蔡州城破、金帝自尽的消息,宋军兵临城下,守军便开城投降。
一月十四日,京河制置司国安用率兵入了城父(今安徽亳州谯城区附近),城父本是大城,在北宋时号称小东京,而此时只有十余户民居在城中。国安用安排兵马守城后,又兵发毫州,而亳州残破到只有七名士卒在守城,一见宋军便投降了。
国安用此刻不是欣喜而是恐慌,这种大城无人的感觉让他心中极为不踏实,他快速派人疏导逃离的百姓回乡,再将荒芜的土地分配给难民,再派人从周边运来农具、种子,组织百姓补种。
正在国安用在亳州忙得脚不沾地之时,西面的孟珙也已经快速拿下汝州。
蒙古大军已经撤离,中原百姓又死伤殆尽,几路宋军如入无人之境,连活人都没看到几个。
一月十九日,马慎行率领忠义中军从蔡州北上进入了陈州(今河南周口淮阳县),陈州也只有几十户居民,守军早已经不知所踪。
马慎行越城而过,将陈州州城留给身后赶来的文官和军吏。
官家已经任命了一批能干的文官为知州、通判,这些文官随军进发,入城之后离开开始发榜、安民。如此,成千上万的百姓,从山野中、从废墟中、从密林中、从囚牢中、从地穴中,从五花八门的藏身处缓缓走到阳光下,发现他们曾经熟悉的那个家园,早已残破不堪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