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于西路军历尽艰辛,跋山涉水,窝阔台汗亲率的中路军,似乎更加从容不迫,甚至给人感觉有些慢吞吞。
中路军的实力并不逊于西路军。口温不花、按赤台、塔察儿、塔思、速浑察等都在列。窝阔台汗登基后重组的一万怯薛军,也随军出征。
也是因为中路军军力过于强盛,故此移剌蒲阿等人不愿放弃关隘出来与之野战。
十月,蒙古军又一次杀到河中,将城池围了个里三重外三重。这已经数不清是河中经历的第几次围攻了。这时候,河中城内有两个同名同姓的完颜讹可为将,统率的河中守备部队,共计三万人。
当时,两位讹可认为,河中城墙破损严重,很难抵御蒙古大军的围攻,便想出一个办法,“截故城之半守之”,就是将河中旧城的城墙拆除一半,等于把防御面积缩小一半,集中兵力守住另一半城区。
金军前线统帅完颜合达、移剌蒲阿不敢率大军出动,只派大将王敢领兵一万,赶赴河中。
十一月,援军抵达,窝阔台命人放开一个口子,放援军冲入河中城,待入城之时再发起强攻,援军伤亡惨重,一万兵马,入城人数不到四千。
城中将士都知道城破的下场,只能殊死搏斗,日夜不休,可最终只坚守了半个月,河中城宣告陷落。
破城之后蒙军也不着急渡河,而是按兵不动,给人感觉未免有些贻误战机了。但只有窝阔台的几个心腹才明白,他到底心里在想的是什么。
※※※
大宋炎兴二年(金正大八年,蒙古太宗三年,公元一二三一年)十一月末,冬日的夕阳即将落下,汴京东华门也准备闭关下钥,可金国尚书省和枢密院的高官重臣却突然联袂而至,紧急请求完颜守绪召见。
这个时候请求召见,定是出了什么乱子,完颜手绪心绪不宁,拖着肥胖的身躯,走到殿中接见那些高官重臣。
一众大臣面色惊惧,惶恐不安,他们带来的消息,也令人震惊不已,为首的一个大臣沉声禀报:“陛下!蒙古西路军,已经攻破峣峰关(今陕西西乡东北),由金州(今陕西安康)东进,列军于汉水南岸。事态紧急,请陛下早早定夺。”
“什么?”完颜守绪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,讶异道:“怎生如此快?是宋人借道?”
“不是宋人!”大臣低声道:“蒙军攻入宋国境,强行借道,一路奔袭而来,宋军不能制。”
“不能制?”完颜守绪扶额蹙眉:“宋人如何会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?不能制也能抵挡一阵,怎生这么快就让蒙古人过来了?”
那大臣低声道:“拖雷不宣而战,宋军根本来不及应对,据说蒙军在四川烧杀抢掠,屠灭数城,百姓伤亡惨不忍睹。”
“派人去宋境,和他们说,如果想报仇,就与咱们一同夹击这支蒙军!”
“恐怕来不及了,陛下!”大臣嗫嗫嚅嚅,“怕是咱们使者还没进入宋国境,蒙军已经渡河了。”
“只要有一线机会,都可以试试!”
“诺!”
完颜守绪绕着仁安大殿来回踱步,过了半刻钟,他吩咐:“将消息通知朝中所有元老重臣,明日一早殿中商议!”
“诺!”
打发走省院大臣,完颜守绪伫立仁安殿中,手握着急报,陷入了沉思。
如今不仅仅是南边拖雷的西路军已经到了汉水南岸,北边蒙古中路军已经拿下河中这金军布在黄河北岸的坚城,只要沿河曲东行,就可以在洛阳东四十里的白坡(今河南孟州西南)渡河。
这段黄河河道,底部铺满石头,进入干旱季节后,水深不过丈。金军河防,上下千里,唯独觉得这一处地方相当危险,每年冬季枯水期,都专门从洛阳调一支军队过来警戒。蒙古轻骑很容易便可以在白坡徒涉,再过河掳获船只运送辎重到南岸。
这样蒙古中、西两路大军,已经分别推进到应有的位置,整体的战略构想,可说已经成功了一半。而自己认为固若金汤的关河防线,一下子出现了一南一北两个大缺口。
他愁眉不展,不禁后悔当初没有当断决断,采用白华的作战方案,结果几个月过去了,事态却每况愈下,他一夜辗转反侧,怎么也睡不实。
翌日,汴京城中所有元老重臣汇集御前,共同商讨应对之策。很快,经过大臣们的讨论,最终提供出两套作战方案呈上完颜守绪选择,分别是“坚壁清野”之策与“南下决战”之策。
“坚壁清野”之策:由完颜合达与移剌蒲阿率领的金军主力依旧扼潼关守黄河,抵挡蒙古中路与东路军,然后在河南腹地坚壁清野,迫使孤军深入的拖雷四万西路军没有补给,粮尽自退。
另一个便是“南下决战”之策:征调完颜合达与移剌蒲阿的十几万主力部队到南线迎战,力图先歼灭拖雷的四万大军,然后再回师汴京与蒙古中路军决战。
到底该选哪一条呢?完颜守绪陷入了沉思。
如果选择“坚壁清野”这个策略,则会有两个大的破绽,
第一个破绽是金国坚壁清野,拖雷四万大军虽然难以补给。但坚壁清野也会让蒙古骑兵扫荡各处,破坏村寨,最后金军仅仅能够保住汴京、洛阳、归德等少数几个城市苟延残喘。而其它地方肯定要被蒙军破坏殆尽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