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帝很快册封了八位妃子,而知大宗正司事赵师弥动作更快,皇帝要求选出三位宗子作为候选,他知道皇帝急于出兵,不愿拖沓,便以时间紧迫为由,直接从大宗正司管辖的宗室中选出适龄而聪慧的六位宗室,至于西外宗正司和南外宗正司的宗室都在福建,那便以路途遥远放弃了。
这六位宗室少年是皇储的备选人,三位妃子虽都已经怀孕,但不一定会生儿子,新入宫的八位妃子也未必会怀孕,况且皇家子嗣夭折率很高,即便怀孕产子也未必能顺利长大。
先皇有两子,但都夭折了,杨太后也曾为宁宗皇帝生下两位皇子,也夭折了,故此从宗室中选皇储也不适合选太小的孩子,而是选已经十几岁的少年宗室。
这回皇帝选养子,自然要考察六位宗室的道德与才智,道德难以有标准衡量,但才智却可以。这六宗子都颇具才智,赵师弥信心满满。
杨太后年老体弱,已经无法参与这种长时间的仪式。以皇帝、皇后、大宗正司与朝中重臣为评判团的现场考校便在集英殿拉开了序幕。
皇帝高坐在御座之上,众臣与六位宗室也赐了坐,皇后则垂帘于集英殿的后方,毕竟以后这宗室名义上将会是皇后的儿子,皇后也将在之后给出自己的意见。
集英殿原本是给殿试的进士们用的,此番文试并非点状元、举进士,而是为国家立储,这六位宗子也如进士一般,要写文章。
有司给这六位才智少年的题目是以“天之历数在尔躬,允执其中。四海困穷,天禄永终。”为题,写一篇文章,之后由几位宰执众臣评判,最后交予皇帝、皇后定夺。
“天之历数在尔躬,允执其中。四海困穷,天禄永终。”这句话正是《论语》一书中尧禅让与舜的命辞。意思是说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大舜的身上了。诚实地保持那中道!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,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。
此题非但应景,尚能应人,考的正是将来的储君能否让大宋国祚延绵传承下去。
题目出得很好,有司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,皇帝稍稍振奋精神,站起身来,在殿内迈步观看。过了许久有一位长身玉立、面如冠玉的少年交卷,侍读王暨将文章呈给以右宰相乔行简为首的一众大臣轮流阅览。
赵师弥见皇帝看向那长身玉立的宗室,便上前低声禀报:“官家,此子便是秦康惠王之后,赵孟启。”
所谓秦康惠王,指的是宋太祖的幼子赵德芳。北宋九位皇帝除了太祖外,其它八位都是宋太宗一脉,而南宋除了宋高宗是太宗一脉,其余几个皇帝都是太祖一脉。
太祖共有四子,两个儿子夭折,两个儿子成年,即赵德昭与赵德芳。宋孝宗、宋光宗、宋宁宗三位皇帝都是秦康惠王赵德芳的后人,而赵昀、赵与芮兄弟则是燕懿王赵德昭的后人。
皇帝点点头,又过了一会儿,几个宗室少年已经陆陆续续交卷,只剩下一个胖胖的少年还在埋头写字,他满头是汗,沿着下颚滴落在宣纸之上,那个胖胖的宗子见皇帝亲临,连忙起身施了一礼,慌慌张张差点将砚台打翻,皇帝身后的赵师弥面色一沉:“休要着急,稳住心神。”
待皇帝走回御座,胖少年也已经交卷,赵师㢱为节约时间,请众臣现场评判。
众臣看了半晌,又低声商量了一会儿,侍读王暨上前禀道:“陛下,诸宗子卷文,皆一时之选,臣将上呈御览,待御批后,臣与诸位相公、学士将细细阅览,详加朱批……以上,殿试圆满,恭送诸位宗子下场。”
几个宗室都舒了口气,准备收拾东西离开,却听皇帝道:“稍待,朕有几句话说。”
六名宗室又回到各自座位坐下,殿内安静了下来,皇帝接过王暨上呈的卷文,只见众臣将那赵孟启与另一位赵孟承评为‘上’,而方才那个胖少年赵孟合则评为‘下’,另外三个宗室都是‘中’的评判。
赵与芮觉得选储君并不是看文章写得如何,他需要给这几个孩子面试,看看他们心性如何,性格上是否具备领导力,是否有坚韧不拔的品质,这些性格特征比文章写得好不好重要得多。
皇帝看着这几个少年,每个少年脸上都露出小心翼翼的神态,那个胖少年赵孟合又是满头大汗,皇帝微笑道:“朕也是宗室出身,与诸位少年之时没什么差别,今日借此机会,朕想说些故事,可好?”
几个宗子面面相觑,如何会想到这种场合皇帝要讲故事,侍读王暨呼吸又开始加重了,频频用眼神示意郑清之。郑清之却知道皇帝不是轻佻之人,必有深意,示意王暨稍安勿躁。
“诸位可上前先看看舆图。”
皇帝吩咐,让身边的侍从在屏风上,展开一幅精致的舆图,上面密密麻麻标注了文字,图中最上面一大片被涂成了蓝色,而中间一块涂了潜黄色,而最下面一块涂成了浅红色。众人从来没见过这种带了颜色的精致舆图,不由凑上前去观看。
皇帝问道:“红色部分便是我大宋,黄色则是金虏,而蓝色的你们可知是何处?”
赵孟启朗声道:“回陛下,是蒙古。”其他几个宗室也点点头。就算事先不知道,看图上面的文字也能够明白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