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完颜守绪看来,窝阔台汗的中路军,是所谓“正兵”,孛鲁的东路军是所谓“偏师”,而拖雷的西路军,乃是“奇兵”。
这支“奇兵”对准的是金国的腹心重地,就是河南的西南两面,分布着崤山、熊耳山、伏牛山、桐柏山,俱属崇山峻岭,军行阻塞。唯在桐柏山和伏牛山之间,白河、唐河蜿蜒而行,汇入南阳盆地。拖雷的西路军,正是瞄准了这个缺口。
但是,拖雷想要进入南阳盆地,必须先穿过重重关隘、河川。特别是从凤翔南下,大散关以内,属于宋国控制区。而宋国的态度决定了蒙古能否成功。
三路大军,完颜守绪最担心还是作为“正军”的中路军,这路由窝阔台亲自率领,兵力也是最多,而进军的线路也是威胁最大。
两百年前,辽军沿着这条路线南下汴京攻宋,双方在黄河北岸对决,都无法吃下对方,故此宋辽签下澶渊之盟,维持了百年的和平。
一百年前,金国大军由此路线南下汴京,成功灭掉了北宋,使得宋室南渡偏安。
而如今,轮到南渡的金国来承受来自北方铁蹄的冲击了。
所以这条线路的威协极大。
自从中原王朝丢掉燕云十六州之后,自此北方各族南下就没有天险可阻碍了。他们可以从燕山山脉居高临下地冲入河东盆地。
攻取河东之后,向东可以穿过太行山直扑华北平原,然后从两淮一路渡过长江,攻取江南腹地,这条路,是后世清朝灭南明的路线。
或者直接南下,强渡黄河,经略中原,继而南下南阳盆地、江汉平原,这条路线是宋太祖统一中原的路线。
也可以向西进陕西,然后取道汉中、四川从大后方来个包抄。这也是后来蒙古灭宋的战略方向。
完颜守绪愁眉不展,召集众将商议,其实这里有两个将领占主导地位,一个便是平章完颜合达、另一位是参政移剌蒲阿。金军关河防线上的守备部队和机动兵力,包括都尉军、忠孝军等,主要都归二位统帅共同负责。军队总部就设在潼关东边的阌乡。
作为金军众将的领袖,完颜合达和移剌蒲阿是金军的台柱。可二人各有自负的资历,又都是粗人,商议军事,一言不合就大吵大嚷,便会恶语相向。
完颜守绪派了一名心腹居中调停,同时充当前线和内廷之间的联络官,这位便是枢密院判官白华字文举。
此次面对蒙军三路来犯,白华觐见完颜守绪,提出了他的作战设想,那就是主动出击,逐个击破。
具体方案是,首先利用时间差,西路军再如何顺利也要绕远路,没有数月时间,便无法完成包抄。而金国此刻正可以集中兵力,先击败河中的窝阔台。一旦成功,然后再南下歼灭拖雷部。这样蒙古西路军从宋国的迂回进攻,也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。
完颜守绪非常倾向这个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方案。很快,统帅完颜合达从前线送来密奏,同意此方案,也建议先对付中路军。
为此,完颜守绪紧急将移剌蒲阿从洛阳召回商议。不料,奏对之间,移剌蒲阿竟然只字不提此计划,只说蒙古军前锋已前出到冷水谷,亟须应付。
完颜守绪耐着性子听了半天,生气地打断他,让他说蒙军三路出击是否可以用白华的方案。
移剌蒲阿却表示,拖雷的西路军人数虽多,但成分冗杂,这些草原人未必能经过重重阻碍,来到汉水南岸,自然不必理会,如果真的来得了再做打算。而我军主力如果放弃天险,出关与窝阔台河中会战,蒙军可能埋伏突骑,截断我军退路,恐不得利,不如守关。
故此完颜守绪听完移剌蒲阿的汇报,非常失望,便不再与移剌蒲阿讨论,让他返回驻地。
没过多久,完颜守绪又将完颜合达召回,让前线将领和参谋们召开最后一次联席会议,讨论这个方案。众军官围坐在沙盘边上,面对白华方案,竟无一先发言者,没人愿意带兵走出关隘天险,冒险去攻击蒙古军,会场寂然良久,最后,便不欢而散。
会后,众将在御前向金哀宗解释:军情瞬息万变,河中之事,与前日上奏时势不同,总之,绝大部分将领都畏惧走出天险与蒙军野战,更无人敢对白华这个孤注一掷的方案负责。
故此,完颜守绪也只能放弃这个主动出击的计划,改为被动防守。
他立刻做出了布置,河中府是重中之重,背靠关陕,南阻黄河,地势重要,是金国在黄河以北的重要战略据点。故此派出金兵三万在此扼守。二帅返回阌乡,也派兵出冷水谷,遥遥声援黄河北岸的河中。
至于东路的孛鲁,本来就是一支偏师,金军也应当布防,将其死死地挡在卫州之外。
至于拖雷的西路军,从宋境借道,可宋国新天子之前可以与蒙军打过仗的,完颜守绪也通过各种渠道,向宋国派去使者,请求合力抗蒙。
蒙、金的破局抓手都放在宋国,而宋国朝廷也已经下令四川制置司,对蒙军不与借道,对金国合力抗蒙的请求也因国内的舆论暂不理睬,只是将禁军向边境集结,以防止再次出现当年蒙金交战,宋民遭殃的旧事。
炎兴二年夏,拖雷率领四万蒙古骑兵渡过渭水逼进宋境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