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日后,皇帝亲临兵部召见大臣们推荐的几个平乱的将领,但他并不是不太满意。
陈观文起复的诏书已经颁下,但仅仅依靠帅臣,没有良将辅佐,皇帝依然不放心。
军制的改革已经开始进行,箭在弦上不得不发,殿前司一片哀鸿,但皇帝铁了心要整顿。
出了兵部,皇帝带着一众大臣来到工部军械所。
兵制改革不仅仅只去冗兵,兵器战具,马政,保甲,武学也都是兵制改革的关键。
兵器战具的打造则是忠义军的立身之本,皇帝已经下令忠义军工匠营与朝廷的军器所互通技术,一同提升。故此他下旨,召忠义军工匠营都管叶北林进临安面圣。
北宋时期军中兵器由军器监负责打造,南宋初年置御前军器所,并军器监于工部,后又并都作院于工部军器所。
皇帝这次澄清吏制去冗官、冗兵,也撤除了军器监这个名存实亡的机构。将所有制造兵器事物归于工部军器所负责,这样也是为了明确责任。
这是他亲政后第一次赴尚书省工部,政事堂宰相、兵部高官也随侍左右。
工部军器所的习武场所是一间长方形的院子,四周摆满了兵器架,刀枪剑戟俱全,几十名杂役站成两排,随时听命。
大宋朝堂的最高决策者几乎都进入了这个院子,工部的一众官员在周边待侯。皇帝行伍出身,兵器战具又是极其精通,发明的各种战具在忠义军中大展神威,这事在朝廷之中也广为流传。
皇帝一言不发,这里瞧瞧那里看看,绕着场子走了一圈,最后从兵器架上取下一条长枪,用手掂了掂,双手平举又是一抖,长枪突然如活了一般,枪尖快速吞吐不定,抖出一朵朵枪花。
“好枪法!”
身边一众大臣不会放过这种拍马屁的机会,看得懂的和看不懂的都齐声喝彩。今上既不是生于深宫之中,也不是长于妇人之手,是武将出身,那枪法自然是厉害的。
皇帝一个收势,漫天枪花骤然不见。他微微皱了皱眉头,双手握住长枪两端,猛地往下,同时抬起膝盖,“喀嚓”一声长枪应声而断。
几个官员仍然在喝彩,但大部分官员已经看出来皇帝面色不对。
“去拿几幅甲来!”皇帝吩咐。
工部侍郎躬身应诺,吩咐几个杂役,便往武库中走去。众人等了一会儿,方见杂役们手中捧着两幅纸甲、两幅皮甲走了过来。
杂役们些东西放在地上。皇帝扭头冲李宗勉道:“卿来试试!”
李宗勉走到皇帝跟前施了一礼,转身向工部侍郎道:“黄侍郎,本官来试试这些军械。”
皇帝也扭头凝视工部侍郎,那侍郎见此情形,心中已明白八九分,额上不由浸汗,硬着头皮道:“请试。”
李宗勉又上前两步:“请问黄侍郎,这些甲具,是何时入库?”
那个侍郎哪里会不知道李宗勉说的是什么意思,背上已是冷汗直冒,却不能不答,勉强走到盔甲边上,睹视片刻,方说道:“均是绍定元年所产入库。”
“有劳黄侍郎。”李宗勉微微一笑,走到皇帝身后的崔棱身旁,道:“借崔指挥使佩刀一用。”
崔棱一怔,却将目光移向皇帝,见皇帝点头允许,这才抽出佩刀,倒转锋刃,双手捧给李宗勉。李宗勉接过刀来,走到纸甲之前,让几个杂役将两副纸甲重叠在一起展开,他双手握刀,用力挥下,便见那两幅纸甲有便真如薄纸一般,被一刀轻易斩断。
而两幅皮甲李宗勉也让几个杂役分别拉开,他随手用刀尖对着两幅皮甲捅了几下,那皮甲上便被捅出几个大洞来!
皇帝的脸色立时难看起来,几个工部的官员扑通一声,跪倒在地。
崔与之等宰执铁青着脸,默不作声。
李宗勉笑道:“陛下、诸位相公请看,这便是所谓官营之物,军国利器。”
说罢从兵器架上取出一条长枪,让两个杂役一人举枪头,一人举抢攥,然后一刀挥向一杆长枪的枪杆,便听一声细响,枪杆断为两截。
“臣一介书生,一刀便可断长枪!可破甲胄。”
李宗勉厉声说道:“军器所经年累月,所造之战具、兵器,不知何用?其中利弊,一试便知。军器所历年投入巨额,兵器战具成本极高,但无论小至冬衣,战袄,大至刀枪弓矛,制造鄙陋,众所周知。陛下当早下圣断,不可不察。”
皇帝的脸色很难看,沉声道:“拿神臂弓来!”
一张形制有些奇异的硬弩,随即被杂役用双手递到崔棱手中,再由崔棱递上。
一张铜制马面牙发,麻绳扎丝为弦的神臂弓递了过来,皇帝伸手接过!
神臂弓名为弓其实是弩,比起普通的弩弓,多了个圆形铁环做成的脚蹬。有着这脚蹬,就用不着踩着弩臂上弦,自不用再担心踩坏弩弓,而且更省力。故此弩弓的力道可以造得更大、更强,普遍达到了四石到五石。
皇帝手持神臂弓,对准了一百步以外的一个标靶,这个距离对于羽箭来说已经是难以企及,对于射程再远一些的硬弩来说,就算射到了也失去了杀伤力。可对于神臂弓,一百多步正是有效的杀伤距离。
神臂弓被递到皇帝手中时,已经提前被上好了弦。他搭上了弩箭,稍微瞄准,扣下了牙发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